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主要表明当时中国

A. 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 生活方式的转变地域发展不平衡

C. 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时尚

D. 革命党人均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A 【解析】依据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1912年”“革命巨子”反映了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只是反映民国初期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资料记载,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黄遵宪等逃往上海英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而革命党人更是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由此可见

A. 租界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B. 清政府放弃租界主权

C. 租界成为反清活动中心

D. 各国均支持反清活动

 

查看答案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曾实行过不同的土地制度,下列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诸侯的土地,诸侯对土地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B. 苏维埃二大通过《土地法令》,农民对上地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C.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和所有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