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A.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 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曾对怀来 知县吴永哭诉道:“连日历行数百里,不得饮食,既冷且饿。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而坐,仰望达旦。”这段史事应出现在 ( )
A.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
B.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C. 戊戌变法康梁得势时
D.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
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 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
东王杨秀清对英国驻华公使文翰说:“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尔远人愿为藩属,天下欢乐,天父、天兄亦欢乐。既衷心归顺,是以降旨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或效力、或通商,出入城门,均不禁阻,以顺天意。”文中主要渗透了
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 联合洋人共同反抗清朝
C. 继续坚持传统理藩外 交
D. 太平天国统治符合天意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清政府按照国际法中关于领海的规定,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 完全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 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中国学者蒋廷黼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A. 工业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B.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C. 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要求
D.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