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
材料二: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1)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2)从材料二中说“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请结合三民主义的三大任务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款(夷)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夷)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三》
材料二: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弊)者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
材料三:招收天文、算学之议,并非矜奇好异,震于西人术数之学也,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籍西士为先导,俾讲明机巧之原,制作之本,窃恐师心自用,徒费钱粮,仍无俾于实际
——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李鸿章和奕訢各自对“夷之长技”的理解。
(2)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有哪些?结合背景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历法、天文仪器、宇宙理论等方面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中以历法最为突出。与此有关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轨迹的几何模式不甚关心,但对天体位置的计算却是十分高明的
——摘编自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传播天主教,传教士带来了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想借此为宗教的真理作证:基督教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些科技知识被当权者所重视,为其传教活动特别是在上层传教带来了便利。与中国传统天文地理知识相比较,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地理知识更注重数据和理论。因此比较精确,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欢迎。鉴于“颁历一事所含蕴的政治意义,在朝代更替之际尤其明显”,在清军进入北京后汤若望乘机向当政者进呈天文仪器,并为清政府制成历书——《时宪历》。不久,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并且深受顺治皇帝信任,被加封为“通天玄师”。《时宪历》虽然依靠其精密性受到官方承认,但却与中国传统历法发生了冲突。因为传统历法受名分、礼教的制约,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纯粹的天文学。传教士带来的科技知识突破了这层束缚,甚至动摇了建立在传统时空观上的伦理道德。
——摘编自阎秋风、李诗海《杨光先反西学原因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天文学存在的弊端,并分析指出杨光先反西学的实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最重要的创见在于纳“仁”入“礼”。……孔子一边高唱“仁爱”之道,一边激烈地反对“犯上作乱”“僭越名分”的行为,以极端顽固的态度要求正名、守礼,力倡对“长上”的绝对服从。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君民、君臣的关系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孔子的礼教约束。
董仲舒把德治同法治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统治手段结合起来,把明教化、施仁义同正法度、严刑赏结合起来,把儒家严格等级名分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君权至上、君主绝对独裁的主张结合起来,融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摘编自丁伟志《儒学的变迁》
材料二:一直以来,并存于封建统治下的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都在不断地相互作用。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在他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写道:“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的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这足以体现了,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官僚政治的精神支柱。它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又必将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从汉代设立的察举制到隋唐起源延续至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它们考试的内容都是儒家学说
——摘编自刘杨《浅论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儒学与孔子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汉代董仲舒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家思想流传二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对科学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曾经喧嚣一时,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这一论述发表的重要背景是
A. 文革结束后,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展开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关于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潮流
D. 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