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D 【解析】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三则史料记载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D正确。前三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错误;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需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 努力是高社会道德水平

C. 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 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查看答案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查看答案

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 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 出现“家天下”的局面

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