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B. 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 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身份会谈
D. 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军警驱赶示威妇女
A. “打倒战争!”“要面包!”
B. “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 “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 “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史学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客观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 法国无产阶级政党不成熟
B. 巴黎公社领导者没有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C. 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社会发展没有达到要铲除资本主义的水平
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 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 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