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

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 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B 【解析】材料中所讲到的“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说明了当时的评价者着重评价了这些重大工程的消极影响,没有全面的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因此,依据材料就无法得出“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个结论,故可排除A;对于同一历史事实,由于评价者所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材料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故选B;CD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史载,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表明

A. 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

B. 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C. 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D. 政治改革在各诸侯国展开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

(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

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

(江苏)品味时尚

2010年

(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

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

——摘编自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