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表明我国在空间探索领域又取得新的突破,也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求索从未停下脚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材料二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临终遗言(《必修三》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

材料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五“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科学的旅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方面指出钱学森被赞为“科学旗帜”的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发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据所学知识指出他可能站在哪一“巨人”的肩膀上,请说明理由。

(3)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据材料三四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两者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4)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五的观点。

 

(1)理由:钱学森参与了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 (2)“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巨人”:伽利略 理由: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贡献:创立了相对论 不同: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 相似:科学应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4)观点:科学具有纠错的特性。史实: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结合所学可得出钱学森参与了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 (2)“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结合所学回答牛顿的科技成就即可。“巨人”:结合所学可知,牛顿是在伽利略等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科技成就。理由:结合所学可知,“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是指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贡献: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不同:爱因斯坦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据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分析得出: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邓小平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据材料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分析可得:侧重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相似:结合材料三“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及材料四邓小平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论述分析可得:科学应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4)观点:据材料五“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可得出其观点:科学具有纠错的特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或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等(答到相关史实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

材料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出图一到图二,所代表的科技成功主要应用的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要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变化是

A. 我国教育成就的实际反映

B. 我国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

C.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D. 是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结果

 

查看答案

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A. 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 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 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 “双百”文艺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三个面向”方针

D. “载人航天工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