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D.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 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最基本的原因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指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一方面通过阐释、利用、发挥《四书》思想资料建构其理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辑合、训解《四书》,使《四书》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四书》最终超过《五经》,成为儒学经典体系的核心。这说明宋代儒学的复兴
A. 直接从先秦儒学中涤取营养
B. 将《五经》排除出儒学经典
C. 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 是《四书》发展为儒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