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A.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 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瑟·赖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 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 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D. 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A. 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 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 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