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其中图一、图三的发明分别推动人类进入到什么时代?

(2)“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请任选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一项发明,简述其利弊。

 

(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代:图一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图三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蒸汽机的发明、运用,利——为工业、交通运输提供新动力,弊——导致环境大气污染; 汽车的发明、运用,利——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人员等交流,弊——导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 计算机及网络的发明、运用,利——促进地区间、人员间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弊——网络沉迷等。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是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图二是笔记本电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图三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图一的蒸汽机使用把人类带到蒸汽时代,图三的电力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到电气时代。 (2)解决本题首先选定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一项发明,然后根据题意要求,阐述利和弊即可。例如选择蒸汽机的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工业、交通运输提供新动力方面阐述“利”,从导致环境大气污染阐述其“弊”即可。同样,无论是选择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汽车,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网络技术,都要从“利”和“弊”方面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亚尔伯蒂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奥古斯丁

材料三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是谁提出的?如何评价他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

(3)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4)材料所述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

材料三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揉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人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人发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这篇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A. “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论科技造福人类”

C. “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D. “论科技与冷战的关系”

 

查看答案

有人在评价毛泽东时说:“综观中国历史,他是目前最伟大且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这句话反映了毛泽东思想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毛泽东的革命实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