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 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 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 人文关怀
B. 民本思想
C. 批判现实
D. 仁爱至上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庄季裕《鸡肋编》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 出现了地域性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