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 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 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
A. 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 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 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
D. 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中共的这一主张
A. 旨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
B. 导致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痕
C. 有利于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 是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回应
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A. 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 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
A.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B. 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C. 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
D. 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