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特点。“论心定罪”原则即以人们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所倡导的礼义标准来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与轻重。(或以儒家经义附会法律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依据) 社会背景:思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任意刑杀; 政治:汉武帝重用儒生,使大批儒生得到提拔,进入仕途,参与司法,他们没有像秦朝的官员那样经受过法律教育,故多以自己所擅长的儒经来议论、裁决案件。 影响:它强调情理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们主观上的善恶,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处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僵化性;但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实践中司法的滥用,蔑视国家法律权威,难免造成“人治”局面。 (2)差异:西方的法律在社会地位上神圣不可侵犯;在内容上强调法律条文的精细、准确和“契约精神”,在运用过程中注重审判轻视调解,不怕对抗。 原因: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形成不同的文明,深刻地影响着各自的法律习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信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得出以儒家经义附会法律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依据。“社会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思想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任意刑杀;政治上汉武帝重用儒生,使大批儒生得到提拔,进入仕途,参与司法等角度回答。“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强调情理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们主观上的善恶,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处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僵化性;但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实践中司法的滥用,蔑视国家法律权威,难免造成“人治”局面等角度回答。 第(2)问,“差异”,由材料二信息“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得出西方的法律在社会地位上神圣不可侵犯; “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 得出在运用过程中注重审判轻视调解,不怕对抗;“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得出在内容上强调法律条文的精细、准确和“契约精神”。“原因”由材料信息“ 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的地理位置、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和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现象,它揭示了

A. 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贸易的现实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必然趋势

C. 区域集团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本质问题

 

查看答案

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传输能量。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还

A. 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 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 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查看答案

俄国政论家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是极其热烈的革命者、理论家和大规模社会摧毁活动的实践者,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是政治领域的独裁者,经济领域的多元论者。这一认识反映了

A. 列宁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属性

B. 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 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D. 苏俄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查看答案

美国自1790年首次人口普查以来,每十年一次的普查成为美国代议政制的基础。其普查的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

A. 新一届总统人选

B. 参议院的席位分配

C. 众议院的席位分配

D. 执政党地位的变化

 

查看答案

古雅典在公民大会上对于重要问题可能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一次会议上被修改。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公民决策的合理性

B. 体现了群体决策的广泛性

C. 说明了轮番而治的民主性

D. 反映了直接民主的随意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