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现象,它揭示了
A. 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贸易的现实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必然趋势
C. 区域集团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本质问题
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传输能量。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还
A. 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 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 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俄国政论家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是极其热烈的革命者、理论家和大规模社会摧毁活动的实践者,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是政治领域的独裁者,经济领域的多元论者。这一认识反映了
A. 列宁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属性
B. 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 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D. 苏俄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美国自1790年首次人口普查以来,每十年一次的普查成为美国代议政制的基础。其普查的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
A. 新一届总统人选
B. 参议院的席位分配
C. 众议院的席位分配
D. 执政党地位的变化
古雅典在公民大会上对于重要问题可能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一次会议上被修改。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公民决策的合理性
B. 体现了群体决策的广泛性
C. 说明了轮番而治的民主性
D. 反映了直接民主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