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同: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以概括出三钢;由“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概括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以概括出大一统;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儒家上升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家被儒家思想吸收整个方面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位由“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这个角度直接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道教的冲击及儒学的复兴两个方面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从都批判君主专制和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方面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选择其一进行论述即可。但是论述时要注意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进行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查看答案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查看答案

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

A. 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    B. 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

C. 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    D. 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②    B. 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