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
A. 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 B. 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
C. 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 D. 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② B. ③
C. ②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