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著于屈原呢?…… 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轼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李覯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

 

(1)时代背景:宋代内忧外患,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宋代文官官僚制度成熟、理学的形成,增强了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 (2)态度:有人赞赏,有人不认同。 评析:赞赏者看重的是社会价值一种面对国是日非的积极入世精神;而不认同者看重的是个人价值,批评屈原面对自身挫折时不能超然应对。以上两种不同的标准,反映了宋人心中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可概括为宋代内忧外患,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可归纳为宋代文官官僚制度成熟、理学的形成,增强了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可知有人赞赏屈原行为;根据材料“秋来张翰偶思鱸,满筯鲜红食有馀。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可知有人不认同屈原行为。对屈原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查看答案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查看答案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查看答案

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

A. 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    B. 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

C. 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    D. 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