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

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 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

B.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C. 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

D. 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

 

D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和“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说明当时唐太宗对该定罪和已定罪的进行讨论或者审核的重视,所以说明皇帝希望能够对司法做到该用刑的用刑,不该用刑的坚决不用的想法,故选D;这并不能说明中央机构的职能有大的转变,故排除A;题干中没有提到“德”,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是在说行政对司法的监察,故C与题意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 重农抑商的现象    B. 纺织刺绣的兴盛

C. 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

 

查看答案

考古研究发现商代的“人牲、人殉”的主体并非是奴隶,而是战俘。一些学者据此否定了郭沫若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结论,他们认为商朝展现的更多的是原始社会残余,由此可知

A. 奴隶社会在中国并不存在

B. 商朝的社会性质仍存在争议

C. 早期国家形态展现多样性

D. 原始国家社会结构比较复杂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著于屈原呢?…… 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轼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李覯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