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A. 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B. 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C. 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
D. 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蔡元培说:“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这表明蔡元培
A. 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 不赞成胡适研究西方学术
D. 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 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B. 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 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 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霍布斯鲍勃在《革命的年代》中写到:“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 创作手法怪诞
B.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
D. 集中表现自我
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A. “自助者天助之” B. “有善始必有善终”
C. “上帝平等待人” D. “天生我材必有用”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A. 人文主义思想未能充分发展
B. 中世纪封建神学思想仍占主流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尚未确立
D. 近代科技发展水平还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