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下,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 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 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 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延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 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 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 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 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 行。到 18 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 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 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 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 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 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 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 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 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 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 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 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 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文人们的极高赞 誉,广大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 俗语、俚语、古等,通俗易懂。
材料二 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 17 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 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 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
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 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 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代封建贵族社会移转而成四民社会,远溯自孔子儒家,迄于清末。两千四百年,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教育,鼓舞风气。在上为士大夫,在下为士君子,于人伦修养中产出学术,再由学术领导政治。广土众民,永保其绵延广大统一之景运,而亦永不走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之道路,始终有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之主宰。此非深明于中国所特有的四民社会之组织与其运用,则甚难明白其所以然。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902年底,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率先使用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概……其主旨是:上层已朽,下层尚愚,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种源于中国历来上流与下流社会分别及近代欧洲等级制的认识,与当时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精英分层理论相当近似,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
——桑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的地位及作用。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有何认识,并分析其成因。
某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坦露自己在抗战孤岛一一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曲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 唯物史观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 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 历史叙述本质上是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客观分析
D. 历史学者需坚守学术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