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某一学说的出现,使到“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这一学说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牛顿经典力学
C.马克思主义 D.达尔文进化论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 - 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 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 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 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 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山:“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