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中国“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的主要表现是
A. 学习西方的器物
B.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 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C.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由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 莎士比亚
B. 巴尔扎克
C. 拜伦
D. 薄伽丘
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拾穗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旋转木马》
D. 《向日葵》
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A.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D. 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