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 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 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 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A. 极力维护天朝上国体制
B. 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刻本质
C. 将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 认识到外国公使入京的巨大危害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