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材料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材料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1)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原因:左倾错误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战役: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解析】(1)从材料“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的原因是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自此,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2)“黄洋界上炮声隆”指的是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故这条新路指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依据所学可知长征的原因是 “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是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从材料出处可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诗词,是为了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因此材料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是指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 维持现状前提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查看答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

B. 抗击外国侵略

C.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 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为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

A. 发动百团大战

B.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打响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 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