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民治”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情况?它对政治建设有何危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为了避免材料二的悲剧,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1)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文化大革命时期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了《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国十五大提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解析】(1)联系史实可知,“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等。 (2)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中,“阶级斗争”口号下践踏和破坏社会秩序的现象,民主和法制破坏殆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从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宪法》的修订、1997年中国十五大提倡依法治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伯里克利为防止公民“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而采取了什么措施?

(2)概括材料二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指出该宪法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并说出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参照美国三权分立体制而建立的政府名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

材料二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概括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作者指出的“分水岭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 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 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 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 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查看答案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经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总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查看答案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严格管理市场

D. 压制纺织业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