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主要基于
A.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B. 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C. 美国在两极对峙局面中处于劣势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孙中山意识到
A. 反满革命还要继续
B.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 民族革命的长期性
D. 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A. 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 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 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 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由此可以看出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0 | 0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19696 | 100 |
A.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B. 传统小农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C.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世界
D. 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 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 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A. 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 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 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 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