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应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世袭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措施。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全国市场是由三个主要商业网络所构成,而这三个商业网络恰好交汇于苏州地区。乾隆二十七年(I762)《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由此可见苏州其繁盛局面已非一般城市可以相颉颃的了。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时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部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上海当时还是上海县,归苏州府管。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并分析该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苏州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司苏州尚有12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行会在19世纪七八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有、棉珍、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2)与材料-相比较,材料二中苏州经济地位发生了怎_变似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其变化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