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 【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选项时间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C选项发生在21世纪;D选项发生在1970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使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查看答案

“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

C. 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三幅地图指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2)图一反映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后来这个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从图一到图三体现出的欧洲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 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B.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 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