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1)特点:①是汉代地方政府最早设立的官学;②注重培养师资力量;③学习内容兼有儒法思想;④面向基层招生,鼓励子弟入学,给予保障。 影响:①带动求学之风(改变了社会风气);②提高了蜀地文化素养;③推动汉代地方官学发展。 (2)原因:①民初国势孱弱,财政拮据,难以满足推广新式教育的需要;②新式教育影响不够,接受度不高;③私塾适应小农社会的需要;④乡村守旧势力较为强大;⑤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3)原因: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②“文革”期间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③时任安徽领导人的大力争取。 条件:①国家政策扶持;②教育落后地区政府的重视;③民风民俗的转变,形成尊师重教氛围;④教育发达地区的帮助。 【解析】试题分析:(1)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的翻译。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 ……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 ……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特点:①从办学的主体分析,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兴学”是汉代地方政府最早设立的官学;②从教师队伍建设分析,“乃选郡县小吏”“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说明注重培养师资力量;③从学习内容分析兼有儒法思想;④“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从招生对象分析,主要是面向基层招生,从招生政策分析,“为除更徭”, 为鼓励子弟入学,给予学生优惠政策。 关于影响,景帝末年, “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兴学”之后,“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文翁兴学”带动了求学之风,改变了社会风气;“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见提高了蜀地文化素养;“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文翁兴学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发展。 (2)关于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从经济上分析,民国初年财政拮据,难以满足推广新式教育的需要;从社会基础层面分析,新式教育影响不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群众接受度不高,因此“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从办学特点上分析, “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私塾适应了小农社会的需要。从政治势力角度分析,乡村守旧势力较为强大。从中国社会整体来看,“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是近代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3)原因从国际关系分析: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②“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说明北京可能会受到威胁,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文革”期间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说明安徽领导人的大力争取。综合三则材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客观条件是国家政策扶持,教育发达地区的帮助;主观条件是,教育落后地区政府的重视,民风民俗的转变,形成尊师重教氛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国家

1950

1973

1992

中国

1.60

4.09

8.50

印度

1.35

2.60

5.55

日本

9.11

12.09

14.86

英国

10.84

11.66

14.09

美国

11.27

14.58

18.04

 

 

A. 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

B.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C. 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

D. 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

 

查看答案

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查看答案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