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有利条件。

材料三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则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指挥中心,重庆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3)依据材料三,分析促使重庆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城市的国际国内背景。

 

(1)特点: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 条件: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条件:上海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以《新青年》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挥重要作用。 (3)背景:二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一信息“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概括得出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条件”,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2)问,“条件”,由材料一“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材料二“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得出上海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以《新青年》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挥重要作用。 第(3)问,“背景”,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得出二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阻碍明朝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迩者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其富强甲于地球诸国。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

——薛福成《筹洋刍议》(注:1879年至1881年成书,1885年正式刊行)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此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一览表(部分)

                               

——据蔡双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整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产生的客观作用。

 

 

查看答案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曾被人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下列关于爱因斯坦所做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因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B. 揭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性

C. 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D. 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 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D.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查看答案

下列所示为1913-1939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德国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表是摘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的部分目录,其中第3个子标题应是(  

A.同盟会的成立 B.北伐与国共分裂

C.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D.长征和遵义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