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的生产计划,农业生产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进一步活跃农村商品经济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 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 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 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
时间 |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
1936年 |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
1938年 |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
1944年 |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