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者,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
A. 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
B. 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
C. 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
D. 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
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为宣传“第三新文明”李大钊
A. 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 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
C. 在大学开设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 D. 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A. 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 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 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与《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的著作是
A. 《永恒的微笑》 B. 《最后的晚餐》 C. 《十日谈》 D. 《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