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第一小问由“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宗旨、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和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的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识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形成的因素各有哪些?它们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科技中心的迁移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查看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A.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查看答案

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 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 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 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 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