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以全球视域去解读历史。 材料中国“近代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以全球视域去解读历史。

材料中国“近代早期”大约自1550年至1850年的三个世纪。受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社会停滞论一直是历史学界关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看法,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明清中国与西欧之间差别并不如过去所想象的那么大。彭慕兰《大分流》指出:在18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核心区,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日本的关东平原、西北欧的英国和尼德兰、印度次大陆的古吉拉特等,彼此的经济发展水平在1800年前后也比较接近。它们共同拥有某些重要的特征例如相对自由的市场、普遍的手工业、高度商业化的农业等),而在这些地区中,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绝非具有普遍性,大多数地区的发展方向,即“一种近代的、城市的、商业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之上的。像长江三角洲这样的地区还是比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为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近代经济成长做了更好的准备。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整理

依据材料结合“近代早期”中外史的相关知识,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逻辑清晰)

 

论题示例一:“近代早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受益于农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并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明清代手工业很繁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高水平;商品流通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大量使用白银,货币作用越来越大。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先进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18世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综合国力在世界仍大体保持领先。这些都表明近代早期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并非停滞。 论题示例二: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的基础 明清时期经济取得重大进步,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是著名产棉区,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运河沿线、江南地区,大量工商业市镇发展,仅江南五府到清代前期达到200多个。经济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产生,如苏州杭州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 明清江南地区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城镇市集等形成的广阔商业网,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这些都孕育了先进的经济因素,为以后中国近代经济的成长做了良好准备。论题示例三:“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多中心的,并非以西欧为主导。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区都形成了一些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比如在中国、日本、印度等一些地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近的,西欧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自由市场的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等等。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并非都遵循着英国的模式。自身的经济传统、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孕育出不同程度的近代经济因素的成长。 总之,近代早期是经济全球化的孕育时期,多中心的发展共同推进了世界经济向工业化方向转型。 【解析】本题依据材料“自1550年至1850年的三个世纪……社会停滞论一直是历史学界关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看……明清中国与西欧之间差别并不如过去所想象的那么大”并结合“近代早期”中外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例如:“近代早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清农业、手工业、商品流通、货币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60年代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的否决,直到1973年最终加入,但随后的1975年和2016年英国举行两次脱欧公投并最终选择了脱离欧盟。材料反映了

A. 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

B. 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 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

D. 国家实力、文化传统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大牲畜存栏头数变化表

时间

马(万头)

牛(万头)

羊(万头)

猪(万头)

1928年至

3210

6010

10700

2200

1932年间

1730

3350

3730

990

 

从表中可知苏联

A. 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宰杀牲畜

B. 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

C. 经济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D. 忽视规律、粗暴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查看答案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的飞梭将织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了一半,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凯伊在纺织工人们的唾骂声中逃往法国,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凯伊落得如此结局的原因是

A. 工人们已习惯用手摇纺织机织布

B. 凯伊的创新发明在英国受阻

C. 纺织厂主与工人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D. 凯伊的创新发明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

 

查看答案

有法学家认为:“对于罗马社会,至少是对于罗马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来说,罗马法其实是一种完全异质的法律,是一种非社会本质的法律。”其中“异质”、“非社会本质”是指

A. 罗马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的利益

B. 罗马法既是对商品经济社会的规范,也反映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C. 罗马法既是罗马人的法律,也是全人类的法律

D. 罗马法的法律制度和国家管理的遗产,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