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根本立场不同。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解析】第(1)问,“办法”,从材料一“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从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周恩来的态度。“原因”,依据所学知识是阶级利益的不同造成的。 第(2)问,“变化”,由材料三“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看出蒋经国的态度由反攻大陆转为保台。 第(3)问,从材料“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政策”是“一国两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共首次合作有何意义?

(2)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指出秦朝和元朝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2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000多人次。

材料三  在8.23金门炮战51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举两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4)对比材料一、三,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查看答案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回答以下问题: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台湾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4)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查看答案

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B. 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C. 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D. 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