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岛…...“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中午战争的失败
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 促使当时中国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
D. 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 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 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每礼拜日依职份……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 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 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 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近代最早的护照,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要交出执照,应可随时星验,无讹放行”从本质上看,这种“内地护照”的出现
A. 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
B. 有利于列强侵略中国
C.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 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