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国等),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
A. 列强已构建在华国际共管体系
B. 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
C.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D. 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中国人民斗志丧失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岛…...“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中午战争的失败
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 促使当时中国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
D. 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 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 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