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
A.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 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 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下图是19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国等),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
A. 列强已构建在华国际共管体系
B. 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
C.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D. 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中国人民斗志丧失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岛…...“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