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材料...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浆,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中国清代科技史》

材料三: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去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

(3)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儒家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八股取士制度;闭关锁国等等。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实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使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科技的看法:应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科技应把引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政府应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 【解析】(1)现象:据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所占科技总发明的比重的变化解答反映的现象,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封建专制制度、经济基础、思想、经济政策、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 (3)说明:结合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这一角度予以说明。认识:综合上述信息,从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政府重视等角度谈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在东西方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18、19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状况,说明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 报纸和广播

B. 电视和电影

C. 网络与漫画

D. 铁路与飞机

 

查看答案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A. 人民的悲惨生活

B. 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 农奴制度的落后

D. 工业发展的落后

 

查看答案

“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此类美术作品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890年,日本森鸥外发表了《舞姬》,作品最后部分,主人公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抛弃德国情人叶丽丝从柏林回国,与反动势力妥协。作品以清新的情调表现了个性自由追求者失败的悲哀。这部作品属于

A. 浪漫主义文学

B. 现实主义文学

C. 现代主义文学

D. 民族主义文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