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1)观点:建立民族国家以救亡;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2)影响: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神权一统的局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欧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刺激了欧洲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不同:欧洲各国是在其君主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王权,建立了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促进了其社会发展;近代中国则是在资产阶级领导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中,努力寻求建立真正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一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到“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从民族主义出发归纳辛亥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2)第一小问,根据“15、16世纪” 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主要政治史实的特点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这种融合首先发生于(  )

A. 政治领域    B. 军事技术领域

C. 经济领域    D. 思想文化领域

 

查看答案

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地主阶级洋务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派

 

查看答案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核心思想是

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

C.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 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