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

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1)标准:德才兼备. 措施: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任法”如战国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等. 影响:克服人情干扰,合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3)方法:普遍的考试制度. 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 【解析】(1)“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强调德才兼备。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 (2)“任人”制度重视家庭地位、血缘关系。“任法”制度即依据公平的规则选拔人才。依据选官用官制度内容回答即可。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之风,选拔真正有用之才。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3)问“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德”“才”两方面的借鉴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  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  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材料四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查看答案

儒、道、释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下列现象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 否定教会地位

B. 宣扬《圣经》精神

C. 反对封建专制

D. 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