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

1958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

A. 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C.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D 【解析】解放军炮击金门是为了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蒋介石拒绝勒斯提出的台湾中立主张表现其也不赞成台湾独立,即国共两党均坚持台湾属于一个中国的原则,国共双方可战但绝不允许台湾独立和分裂中国的图谋得逞,体现出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故答案选D;A中好战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蒋介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故B错误;材料显示不是台湾独立的信息,故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九二共识”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的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此状况(  )

A. 说明两岸对抗关系已出现缓和    B. 推动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 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    D. 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查看答案

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重建秩序的主张。

 

查看答案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

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