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提倡民主科学

D. 推动实业救国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不属于核心动力,故B排除。提倡民主科学,属于文化思想方面,也不属于核心动力,故C排除。推动实业救国,其目的仍然是挽救民族危亡,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于1919518日对一次学生运动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教授(  )

A. 赞扬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B. 绝对认可学生的正义行动

C. 肯定了学生的自由    D. 主张人权与法治

 

查看答案

《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5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文中所说的噩耗

A. 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C.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查看答案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A.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 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 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 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 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 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 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约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35万余项,一晌约15亩),“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李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圈地的现象很早就在英国发生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薄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项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英圈地运动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