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2)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中国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2)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 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2)第一小问,第一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在客观上使日本能够乘机逐步扩大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导致国共内战,导致海峡两岸的分裂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第二小问,从国共“分合”的史实可以总结出合作双赢、斗争则两败俱伤;海峡两岸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

C.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查看答案

1922年,孙中山感叹到:“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孙中山后来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是

A. 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B.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联合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D. 发动民众,参加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 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此段文字引自一份宣言,其发表 的时期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

D. 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基本一致

 

查看答案

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B. 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C.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 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