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

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全国军政大权独揽自己手中。为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命今解缙等人并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主要有:(1)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2)议会有权倒阁……(4)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始于什么朝代?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什么?

(2)1689年,为限制王权,英国通过了什么法案?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内阁对谁负责?

(3)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

 

(1)时间:秦朝职能:参预政务,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权利法案》对议会负责 (3)明朝内阁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 【解析】试题分析:(1)此问比较简单。丞相制度在秦朝由秦始皇创立;明代的内阁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但是内阁并无实权。(2)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3)明朝内阁无实权,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英国内阁掌握有行政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诸方面。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指出《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何种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名称。

(4)概括上述三部法律文献的主要共性。

 

查看答案

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材料三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她品行端庄,深受人民爱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相比,她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有很大的不同。

(1)材料一表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奠定了什么政体的基础?

(2)材料二的漫画反映了英王统治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英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5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材料一中图6所示的三省六部制哪一时期开始实行?它起到什么作用?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

 

查看答案

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法国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

下图是美国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该图所呈现的原则有

①专制集权

②三权分立

③制约与平衡

④轮番而治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