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

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与对淞沪抗战作用的掌握情况。由材料中的“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可知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次会战是失败的,不是胜利的,所以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的要求,所以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查看答案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 “扶清灭洋”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查看答案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