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B.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 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B.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C. 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D. 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度,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 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B. 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C. 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D. 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C.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D.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B.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C.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D.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