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C. 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D. 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D. 察举制的弊端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C.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B.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 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B.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C. 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D. 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