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碳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沿街开铺的街市
C. 地方自治的市镇
D.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B. 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C.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 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
A. 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 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因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 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 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 商品经济已影响到农村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C.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C. 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D. 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