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 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 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C. 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D. 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袭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接受西洋文化
C. 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 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 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1920作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泊外法权来压制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他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
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C.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