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的实质是
A.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宋朝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乏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一规定
A. 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
B. 加剧了官吏的腐败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有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出身寒门的占14%。这表明科举制
A. 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 提高了当时的官员素质
D. 改变了唐朝的中央官制
唐太宗要求:万事“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其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刺激读书热情
D. 强化地方管理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 富豪 | 平民 | 贫民 | |
69.6% | 6% | 15.7% | 8.7% | |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