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始终保证皇权至上,明朝内阁权力高于皇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决策机构,决策权最终归皇帝所有,内阁只为其提供建议,故B项错误。明朝皇权继续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仅设立内阁作为顾问机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中说明内阁可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修改其认为意见正确的票拟,体现出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的实质是

A.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查看答案

宋朝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乏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一规定

A. 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

B. 加剧了官吏的腐败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查看答案

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有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出身寒门的占14%。这表明科举制

A. 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 提高了当时的官员素质

D. 改变了唐朝的中央官制

 

查看答案

唐太宗要求:万事“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其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刺激读书热情

D. 强化地方管理

 

查看答案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