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 天人感应学说

B. 君权神授学说

C. 独尊儒术建议

D. 崇尚法治主张

 

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学说,故A排除。材料也未反映君权神授学说,故B排除。崇尚法治,属于法家思想,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查看答案

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 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生产力显著提高

D.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查看答案

1下列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 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C. “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

D. “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查看答案

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查看答案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